不是故逃名-读音_古文_详细解释

pass10
秋雨

不是故逃名-读音_古文_详细解释

平仄:平仄仄平平

拼音:bùfǒushìgùtáomíng
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
【是故】。因此;所以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唐柳宗元《刘叟传》:“是故事至而后求,曷若未至而先备。”梁启超《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》:“是故指会议政务处或宪政编查馆为政府,更无有是处。”典

【逃名】1.逃避声名而不居。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法真》:“法真名可得而闻,身难得而见;逃名而名我随,避名而名我追。”唐司空图《归王官次年作》诗:“酣歌自适逃名久,不必门多长者车。”庞树柏《寄怀俞养浩先生》诗:“逃名儻悔才为累,畏俗无如酒最宜。”2.逃脱罪名。唐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自夫子之修《春秋》也,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,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,莫不缺而靡録,使其有逃名者。”


造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