奈征尘、迷望愁云绕-读音_古文_详细解释

AiKun60
贺新郎(秣陵怀古)

奈征尘、迷望愁云绕-读音_古文_详细解释

平仄:仄平平平仄平平仄

拼音:nàizhēngchénmíwàngchóuyúnrào

【奈】同柰。詳木部柰字註。

【征尘】扬起的尘埃。唐王勃《别人》诗之一:“自然堪下泪,谁忍望征尘?”宋张孝祥《六州歌头》词:“征尘暗,霜风劲,悄边声。”2.指旅途中所染的灰尘。含有劳碌辛苦之意。宋陆游《剑门道中遇微雨》诗:“衣上征尘杂酒痕,远游无处不消魂。”清纳兰性德《点绛唇·寄南海梁药亭》词:“一帽征尘,留君不住从君去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81年第6期:“在大凌河边,他和很多‘旅人’促膝相谈,双方都要掉下眼泪,染湿满是征尘的衣襟。”3.战斗时扬起的尘土。《水浒传》第九二回:“二将在征尘影里,杀气丛中,鬭过三十餘合。”元无名氏《小尉迟》第一折:

【迷】《唐韻》莫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緜披切《正韻》綿兮切,音麛。《說文》惑也。《易·坤卦》先迷後得。《書·舜典》烈風雷雨弗迷。《詩·小雅》俾民不迷。

【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巫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無放切,音。《說文》出亡在外,望其還也。从亡,朢省聲。《釋名》望,惘也,視遠惘惘也。《詩·邶風》瞻望弗及。又《詩·大雅》令聞令望。《疏》爲人所觀望。又《孟子》望望然去之。《趙岐註》慚愧之貌也。《朱傳》去而不顧之貌。又《博雅》覗也。《韻會》爲人所仰曰望。又責望。又怨望。又祭名。《書·舜典》望于山川。《傳》皆一時望祭之。《公羊傳·僖三十一年》望者何,望祭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武方切《正韻》無方切,音亡。義同。《詩·小雅》萬夫所望。《釋文》協韻音亡。又《釋名

【愁云】1.谓色彩惨淡,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。汉班倢伃《捣素赋》:“伫风轩而结睇,对愁云之浮沉。”南朝宋谢惠连《雪赋》:“岁将暮,时既昏;寒风积,愁云繁。”唐胡曾《咏史诗·苍梧》:“无计得知陵寝处,愁云长满九疑山。”宋吴文英《点绛唇·试灯夜初晴》词:“卷尽愁云,素娥临夜新梳洗。”2.比喻忧郁的神色。元张可久《塞鸿秋·春情》曲:“疎星淡月秋千院,愁云恨雨芙蓉面。”茅盾《春蚕》四:“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。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。”

【绕】《廣韻》而沼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爾紹切,音擾。《說文》纏也。《干祿字書》遶,通繞。又姓。《左傳·文十三年》繞朝贈之策。《註》繞朝,秦大夫。又《集韻》人要切,音蟯。撓,或作繞。


经典诗句、名句